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园地
致“老杨”
作者:宝红胜  发布时间:2015-03-12 10:23:10 打印 字号: | |
  那年,我25岁,从司法所调到了科右前旗人民法院,被分配到了阿力得尔法庭。2009年正月十六,我满怀激情地走进了阿力得尔法庭,阿力得尔法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破旧了。这是个八九十年代的老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四面透风,呆在里面不停地打寒战。这与我心目中的庄严肃穆,神圣无比的法庭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使我一下子从理想的天空坠入现实的谷底。除软、硬件不尽人意之外,最让大伙头疼的是没有一个适合的锅炉工和做饭的“大师傅”,温饱成为了大问题。这是由于原来的“大师傅”嫌工资过低而辞职,新的“大师傅”人选未定。如果专找一个锅炉工或者“大师傅”并不难,但要找一个身兼二职的人实属不易,加上法庭这个单位的特殊性,虽然工资不高,但要求也不低,一般人干不好。两个多月后,有了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老杨”。老杨名叫杨树森,当时57岁左右。其实我管他叫老杨是不恰当的,因为当时我才25岁,理应称呼“大伯”,但由于语言问题,我也就跟着大伙管他叫老杨了。而且这已是既定事实,如果让我改口,彼此都觉得不舒服,所以也只能继续这么叫了,这不等于我不尊敬他,反而我们把彼此当成了挚友。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忘年交”。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老杨曾在生产队赶过马车(二胶车),那个年代车夫可不简单,可谓无限风光。改革开放初期,他承包乡政府食堂,当上了“经理”。这一阶段是老杨事业的巅峰,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时,老杨总是面带笑容,且会强调在他的管理下服务员的工资比政府干部多出好几倍。这样的反差也给老杨的事业造成了“灭顶之灾”,最后政府强行收回了食堂(在那个时代,这是很容易的)。后来政府成立了经委,老杨担任了经委副主任,这是老杨的最高“官衔”。经委“黄”了之后,他也经营过冰棍厂。由于市场的冲击,冰棍厂也最终倒闭。最后,老杨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下岗职工。如今的老杨成了身兼数职的“大师傅”。以上是我记忆中关于老杨的工作经历,可能前后顺序有误,但大体证实老杨经历颇多…..正如很多人一样,他曾经黯淡过,也辉煌过,他始终随着社会的波浪起伏跌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时光的沧桑。不管怎样,现在的老杨已经是一个安详而又勤劳的人,劳动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享受。

  老杨到法庭的第一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又黑(可能与长期饮酒有关)又普通的一个“小老头”,穿着比较传统,但略显个性。同时,我感觉到这个“师傅”比较精明,因为很多事情上他会征求一个比他小30岁的我的意见,这证明他十分尊敬他人。除此之外,老杨怀有一身绝技,就是厨艺特别好。具备了以上两点,老杨很快得到了我们干警(共四人)的一致认可。除此之外,老杨会自制白酒,他酿制的白酒度数高,口感好。这一特长很快得到了爱喝酒的杨庭长的“高度”认可。所以,可以说老杨在很短的时间内折服了法庭所有人。可见,他的能力和智慧不一般。

  我和老杨的友谊是慢慢积累下来的,且这个友谊是难能可贵的,就像美酒一般,时间越长越显得香醇。认识初期的那段时间,我准备考研究生,由于法庭的工作压力大,所以只能抽出周末的时间用来学习。所以,很多周末我都一个人呆在法庭。一天,老杨和我对话的时候,很巧妙地告诉我他刚来法庭的时候杨庭长告诉他只做周一至周五的饭菜,周末大家都回家,也就不用做了。我自然明白老杨的用意。但随着友谊的慢慢建立,老杨周末也开始给我一个人做饭,席间我们二人谈古论今,无限欢快。对我来讲更多是一种精神大餐。

  我调到院机关已有四年有余,很多时候都非常怀念和老杨在一起的旧时光。偶尔因公务也会到阿力得尔法庭,见到老杨如同见了亲人,但我和他都没有太多时间去叙旧。

  很多时候,我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个情景,在漆黑而又寒冷的冬夜,在一个略显破旧但明亮而又温暖的屋子里一老一少对桌畅谈……。

  这就是我和老杨的友谊,也是我青春欢快的乐章。

                          撰稿人 宝红胜
责任编辑:H.